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调研考试题2

语言咖 人气:1.68W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七彩教育网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调研考试题2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坍弛(dān) 债券(juàn) 勾当(gòu) 尽管(jìn) 逡(qūn)巡畏义

B.歆羡(xīn) 编纂(zuǎn) 混沌(hùn) 抹桌子(mā) 呱呱而泣(gū)

C.攒射(zǎn) 洞穴(xué) 癖好(pì) 惩创(chuàng) 垣墙周庭(yuán)

D.浸渍(zì) 汀洲(tīng) 熨帖(yù) 契约(qiè) 长歌当哭(d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怄气 桀骜 狼藉 措手不及 明眸皓齿 防微杜渐

B.庇佑 废黜 祈祷 一愁莫展 严惩不贷 杀一警百

C.荒辟 寂寥 盥沐 首屈一指 陨身不恤 忧患倍尝

D.戴孝 暇疵 端祥 集思广益 人才荟萃 各行其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对牛弹琴,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

B.这件艺术作品,精致绝伦,巧夺天工,让人莫名其妙。

C.日元贬值势如破竹,亚洲经济灾难深重。

D.古人十分推崇君子之交,而真正的友谊是要经受时间的考验的,所以人们常说“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能引起严厉,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来的。

B.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

C.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D.这项研究还具有与众不同的历史意义在于:爱国中学的这一课题研究成果,充分地显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蔡元培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共9分)

郑和之谜与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不是出自此前科学技术一直领先的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停滞不前的现象大约始于15世纪,也正是在那个时期,还有一个让今天的学者困惑的事件一一郑和之谜。

毋庸置疑,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罕见的壮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特别是郑和的出使远航是和平目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而哥伦布等人把掠夺、殖民和屠杀带给了沿途人民。在这一方面,他们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与郑和相比,实有天壤之别。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不仅在时间上要比郑和晚了几十到上百年不等,而且航程、船舶数量及吨位,都远不及郑和船队。但为什么郑和却没有像哥伦布等人那样,对世界历史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什么更

早的郑和宝船却没有把中国较欧洲更早地“载入”工业文明?为什么郑和之后没有郑和,而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呢?

郑和之谜和李约瑟难题有显而易见的共同之处,那就是,中国一度的领先优势并没有保持下去,没有产生更积极的历史影响,而是走向了衰落(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衰落以1433年郑和下西洋活动被罢停为标志,中国古代科技停滞不前通常公认发生在明末清初),而且这种衰落都发生得出乎意料,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这样两件如此相像的事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明朝强势的封建秩序下,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因而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传统航海事业均缺乏新兴社会力量带来的创新活力,缺乏深刻的社会动力,特别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动力。

明代已经产生了向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自发过渡的种种迹象,但明朝统治者为了稳固其封建统治基础,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因为商业的平等、互利、自主等特点与封建制度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秩序是互相冲突的。活跃的航海贸易自然会带来商品交换的活跃,这是为封建统治秩序所忌讳的。再反观同一时期的欧洲,哥伦布曾经说,“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可以把灵魂送上天堂”,这就是当时欧洲人的心理写照。新兴的资产阶级更是希望通过航海获得更多的原始积累,当时欧洲的航海行为就整体而言是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的行为。

因此,可以推测,即便郑和早在哥伦布之前就到过美洲,早在麦哲伦之前就实现了环球航行,世界格局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因为郑和船队与哥伦布船队的最大区别不在于规模与航程,而在于:一个是曾经强大的结果,一个是开始强大的起因。

李约瑟难题早已超出了单纯的学术范畴,这也正是郑和之谜在中国受到空前关注的原因所在。

5.下列对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社会没有新兴的社会动力,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动力。

B.明朝社会缺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发展。

C.明朝统治者在强势封建秩序下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明朝社会还没有要通过航海来获得原始积累的心理准备。

6.下面是对郑和船队与哥伦布船队所作的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船队以和平交流为目的,哥伦布船队却以掠夺、殖民和屠杀为目的。

B.郑和船队提高了中国在海外的声望,哥伦布船队因其丑行将永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C.郑和船队象征着强盛中国的结束,哥伦布船队却象征着强大欧洲的开始。

D.郑和船队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工业文明,哥伦布船队却将欧洲带入了工业文明社会。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船队的和平之旅没能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可见,和平友好的文化交流不能对世界文明史产生积极的影响。

B.中国古代航海业的衰落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停滞不前几乎在同一时期,这说明,没有发达的航海业,便不能有科技的发展。

C.哥伦布的航海是一种内在经济力量所推动的行为,因此可以说,没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动力,就没有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D.“郑和之谜”已超出学术范畴而受国人空前关注,这不仅是民族自豪感的反映,更是国人对民族命运深层思考的体现。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卖亲绩,所以见致

民利也。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

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王曰:“然。”墨子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曷为攻之?”墨子曰:“甚善。臣以宋必不可得。”王曰:“公输般,天下之巧工也,已为攻宋之械矣。”墨子曰:“请令公输般试攻之,臣请试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公输般九攻之,墨子九却之,不能入,故荆辍不攻宋。墨子能以术御荆,免宋之难者,此之谓也。

圣王通士,不出于利民者无有。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勤劳为民,无苦乎禹者矣。

选自《吕氏春秋·开春论》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 要:谋求

B.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 王:国王或诸侯王

C.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信:确实

D.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 灭:淹没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士有当年而不耕者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 必得宋乃攻之乎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墨子能以术御荆,免宋之难者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D. 无苦乎禹者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如果成年男女不去从事耕织,就会有人受冻挨饿,所以神农身体力行,以表示要为百姓谋求利益的诚意。

B.上古帝王的事迹各有千秋,但是在国家遇到急难的时候,他们都能够心系百姓利益,为百姓祛除祸患灾害。

C.墨子之所以能打消楚王攻宋的欲望,不仅因为他善于利用战术,还因为他有一颗为百姓谋利的仁爱之心。

D.上古时代,龙门山和吕梁山都未曾开发,黄河泛滥成灾,禹不辞辛劳治理水害,拯救了东方许许多多国家。

  四、(26分)

11.翻译。(12分)

(1)将前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

(2)翻译下列课文中的句子。(8分,每句2分)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⑧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1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9分)

春日

(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雨

(宋)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两首诗都描写了春雨之后的情景,两诗的情感基调相同吗?为什么?(5分)

答:

(2) 两首诗都写得委婉含蓄,但又各有不同,请简析。(4分)

答:

13.填空。(任选一题,5分)

(1)① ,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②羁鸟恋旧林,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苏洵《六国论》)

④《五人墓碑记》认为生命是有价值的,认为平常人也可以推动历史的发展。表现这个观点的语句是: , 。

⑤古人云:“ , ,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2)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

② ,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④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述周瑜卓越军事才能的句子是: 。

⑤夫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9分)

鹰之恋

杨天斌

鹰的翅膀在记忆里抖动着。

已经是秋天了。太阳白炽的光芒已不再那么赤烈地燃烧了,天空很恬静,没有一朵云或一只鸟飘过,使人觉得头顶之上那湛蓝的天空如同没有拍到任何景物的底片,使我们烦躁的心得到暂时的安慰。

那么我们渴望什么呢?呆板的天空已多年不见充满阳刚之气的鸟类飞过,基本上被燕雀等温柔的鸟儿占据着,偶尔划一两道生存和爱情的弧线。仰望天空丝毫没有令人荡气回肠的感觉,倒是有无数扯不断的离愁思绪牵系着你。老鹰捉小鸡,孩子们津津乐道的童话,白菜一样腐烂了,我们仍固执地千百次向天空翘首凝望,寻找记忆里那只黑颜色的风筝。其实生存鹰的天空,远比鹰的翅膀凋零得早。

我至今仍很难忘却最初见到鹰时那种令人精神振奋的感觉。那是在青藏高原上的军营里,我们几个好友牧马归来,斜卧在草坡上神聊,不知是谁忽然说:“看,那只鹰!”于是我们的视线全被那天空中悬浮的飞行物高高钓起,并且牢牢地粘住了。我看见一只铁青色的大鸟在天空写意,漫不经心地滑翔着,翅膀切割气流嚯嚯有声,连雪峰上滑下的一朵云儿都像是它利爪下的一团猎物。也许是把我们几个也当成攻击的目标了吧,它傲气地在我们头顶超低空盘旋起来,一圈、两圈,忽然就一动不动地停在空中。骨质的弯嘴,犀利的双眸,粗糙的羽毛,尖利的鹰爪,看上去是那样清晰,简直让人触目惊心。多么难耐的对峙,仅仅半分钟,它又开始向前飞行了。至今,我仍并不清楚,它何以竟飞得那么平稳、轻松。在停止不动的那一刹那,没有人想到那是在空中,倒是像平贴在白纸上的剪纸。那傲视一切,大大咧咧的神态太叫人折服了。望着它远去凝成的一枚小黑点,我也仿佛生出双翼,融入苍茫云天里。鹰留给我的最初印象竟是这般美妙。

第二次见到鹰是在偏远的阿克塞草原上。那天施工初歇,我信步闲游,被一条景色秀丽、危峡陡壁的山谷迷住了,寻幽探胜的好奇心使我误入歧途。在一处崖壁相挤、枯藤相结的幽谷里,我发现了一只鹰,它死在我脚下两米远的岩石旁。我生平还是第一次在这么近的地方观察一只鹰,尽管它已死去多时,再也没有锋芒毕露、不可一世的精气神,但我还是为它平目的气质所威慑,不敢轻易接近它,半晌才试探着向它靠拢。它周身褐色的羽毛粗糙而零乱,犀利的眸子紧紧闭着,双翅耷拉,烂掉的皮肉处脱落一堆粗硬的毛管。怎么也难让人相信,这就是天空中“展翅三千里,扶摇上九霄”的勇者?是什么力量摧毁了它?是饮弹,是中矢,还是老死谷底?这时我猛然想起一位诗人写鹰的诗:

衰老的鹰决不会死于窠穴/雄禽的尸体,也不作鼠辈的食物/鹰之将死,它会跃向深渊,滑翔着寻找向上的劲风/把翎毛和血肉撕成碎片/把自己葬在浩瀚的天空。

哦,这就是鹰的性格、鹰的终结。它竟是这么倔强,这般壮美,我的血一点点地热起来了,不能不对这草原的精灵、高原的猛禽肃然起敬。而眼前我则对这只突然遭逢厄运的大鸟产生莫名的同情和叹息,它一定是猝不及防,无可奈何地落到了这般田地。我不禁为它默默祈祷,在心里默诵着墓志铭。

自此,鹰就这样闯入我心灵的天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锲入我血脉之中,它的色泽、它的亮翅、它的律动、它的思想都构成了我诗意中的佳句,以至于一切鸟雀在我眼里都黯然失色。可眼下我们已多年没有见到鹰那矫健的身姿了。生存鹰的天空远比老奶奶的童话腐烂得早。我们曾无数次友好地寻找它,呼唤它,可失神的天空一次次呈现在眼前的是失望的谜底。我常常从幻想中逃出来,我感到压抑,有些承受不了天空的宁静、空旷和寂寞。

鹰呵,我们还能听到辽远的空中传来的啸叫声么?那的确离我们太遥远了,遥远得只能从记忆中寻找。可对我来说,鹰永远是童心上的一支最锐利的响箭,射向苍穹,射向邃远。

(选自2006年第4期《散文选刊》)

14.文章题目是“鹰之恋”,文中具体写到了哪几种状态下的鹰?他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带给作者怎样的心灵感受?(5分)

答:

15.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4分)

①于是我们的视线全被那天天空中悬浮的飞行物高高钓起,并目肆牢地粘住了。(2分)

答:

②在停止不动的那一刹那,没有人想到那是在空中,倒是像平贴在白纸上的剪纸。(2分)

答:

16.文章第三段中说,“其实生存鹰的天空,远比鹰的翅膀凋零得早”,结尾又说“生存鹰的天空远比老奶奶的童话腐烂得早”。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17.仔细品读文章结尾画线处的句子,试分析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六、(15分)

18.下面一段话中有不够简明、不合事理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3处,请将序号填入后面的横线上。(3分)

Internet已经成为①当今信息社会中最繁忙、最富有挑战性、最具活力的系统。它跨越时空②的限制,把世界各地的③有用信息快速地送到你的面前,④不仅能传送文字、图像,还能传送声音和视频。它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⑤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⑥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人们可以在Internet上讨论⑦他们关心的问题,查阅他们所需的资料,还可以在网上听音乐、看电影、交友,甚至④还可以在网上观光旅游和购物。

答:必须删除的3处是 、 、 。

19.改写下列三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又保持原意。(6分)

例:(医院里)禁止随地吐痰,保持地面清洁。

改写为:保持清洁,你不会用痰相帮。

(1)(公园草坪)严禁入内

改写为:

(2)(街道上)严禁跨越栏杆,违者罚款!

改写为:

(3)提示语:(阅览室内)严禁大声喧哗

改写为:

20.以下列情景中提供的意象为主体,分别按要求扩展为一个不少于40字的段落。(6分,每个情景3分)

情景一、春日 清晨 我 看雨

情景二、秋日 夜晚 我 听雨

  七、作文(60分)

21.以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自定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抄袭,不套作。

 2008——2009学年度上期期末调研测试题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第Ⅰ卷(30分,每题3分)

1.B.(A坍tān、券quàn、尽jǐn;C攒cuán、癖pǐ;D契qì)

2.A.(B一筹莫展、杀一儆百:C荒僻、殒身不恤、忧患备尝;D瑕疵、端详、各行其是)

3.A.(B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C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用于褒义语境;D“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重在患难见真情,与时间无关。应改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B.(A语序不当。见教材。C搭配不当,“吸引”和“关注”不能搭配,可将“吸引”改为“引起”。D“还具有……在于”杂糅。)

5.C.(A、B、D三项所述的原因都是C项“统治者在强势封建秩序下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的,均不是根本原因。另外,B项“缺乏商品经济”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6.A.(原文第二段说:“哥伦布等人把掠夺、殖民和屠杀带给了沿途人民”,这里说的并非“目的”,而是结果。B见原文第二段“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他们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C见原文倒数第二段“一个是曾经强大的结果,一个是开始强大的起因”。D见原文第二段“为什么更早的郑和宝船却没有把中国较欧洲更早地‘载入’工业文明”。)

7.D.(“郑和之谜”现今受国人空前关注,并超出学术范畴,实际上是国人在思考:明代中国科技发展为什么没有领先于世界?郑和为什么没有像哥伦布等人那样对世界历史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正是对国家民族命运深层思考的体现。A郑和船队虽然没能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但并不能因此推断“和平友好的文化交流不能对世界文明史产生积极的影响”。B发达的航海业并不是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不能因为“中国古代航海业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停滞不前几乎是同一时期”,就作此推断。C郑和的航海壮举本身就缺乏来自经济方面的动力。)

8.B.(王,“为王天下”或“统治天下”。)

9.A.(转折连词。B副词,相当于“才”/竟。C介词,凭借/目的连词,来。D同介词“于”,比/助词。)

10.B.(“其当世之急”,应翻译为“他们承担社会的急难”,此项中错解为“在国家遇到急难的时候”。“当”在这里是动词,不是介词。)

第Ⅱ卷(120分)

四、(26分)

11.(1)(4分)所谓仁,(1分)就是对自己的同类仁爱。(1分)所以仁德的人对于百姓,(1分)(如果)能使百姓便利,就没有不去做的。(1分。)(2)(8分)①治理国家的人不能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②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③在这个时候,趁着他(或毛一鹭)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④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声,到处都是这样。(①一④每句2分,译对整句才能得分。)

12.(1)(4分)不相同。(1分)《春日》诗现出“愁”绪,“含春泪”“无力”“卧晓枝”等词语,写出芍药和蔷薇经雨之后的凄艳之态;(2分)《春雨》诗显出“喜”意,借农人、花丛、鸥鸟、野塘写春雨及时。(2分)

(2)(4分)《春日》诗写“愁”但不着一“愁”字,(1分)而是借对芍药和蔷薇的拟人化描写,写出凄艳之美,让人在“凄艳”中感受诗人惜花的情感。(1分)《春雨》写“喜”也未

着一“喜”字,(1分)而是间接通过农人“语林丘”的畅快、花丛外时时飞落的鸥鸟、“可回舟”的池塘写对春雨之喜。(1分)

13.(选答一题,5分,每句1分)(1)①纸上得来终觉浅。②池鱼思故渊。③弊在赂秦。④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且放白鹿青崖间。③庄生晓梦迷蝴蝶。④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⑤祸患常积于忽微。

五、(19分)

14.(5分)两种:飞翔的鹰和死去的鹰。(1分)飞翔的鹰飞得平稳、轻松,傲视一切。(1分)让人触目惊心,叫人折服(1分)。死去的鹰突遭厄运,仍显得倔强壮美。(1分)令人肃然起敬而又产生莫名的同情和叹息。(1分)

15.(4分)①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描绘出我们翘首仰望、视线被飞翔的鹰所牵引的情状,突出了我们内心对鹰的折服仰慕之情。(2分)②化动为静,捕捉住翱翔的雄鹰刹那间定格于蓝天的剪影,突出飞翔的矫健平稳、轻松自如。(2分)

16.(4分)生存鹰的“天空”早已不复存在。作者对适合鹰生存的环境的消失饱含怅惘失落,(2分)热切呼唤和谐的、有利于鹰生存发展的空间再现。(2分)

17.(6分)①结构上:与第一段首尾呼应,使文章显得更加紧凑;(3分)②思想内容上:再次表达“我”对鹰的仰慕神往之情,呼唤鹰所代表的那种令人振奋的充满阳刚之气的“精神力量”的回归。(3分)

六、(15分)

18.(3分) ③⑤⑧(③多余;⑤“不同肤色”与“不同种族”重复;⑧“还可以”与“甚至”重复。)

19.(6分)参考示例:(1)你珍惜我的生命,我绿化您的视野。(2)也许您正从生命的这边翻向死亡的那边。(3)喧闹在这里停止,思想在这里升华。(每句2分,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20.(6分)参考示例:情景一:春日的清晨,空气异常清新而湿润。站在屋檐下,蒙蒙细雨飘入我的眼帘,如织,如烟,如飘逸的云雾。嫩绿的树叶,纯青的麦苗在雨中流淌着动人的诗意。(3分)

情景二:秋日的夜晚,天空褪去了灰沉的颜色,漆黑的面纱笼罩了下来,罩住了我的心,夜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落在枯枝败叶上,像一个苦难人在哭泣。(3分)

七、作文评分以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