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卷

语言咖 人气:7.36K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卷
以下是本站学习网为您推荐的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卷,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满分30分)
1请你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diāo xiàng(   ),zhí zhuó(   ),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dú là(   )的阳光把母亲原已yǒu hēi(   )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2分)
和蔼 劳禄 慰勉 节衣索食 为富不仁 勤劳检朴
炫耀 班驳 哽咽 满面春风 令人不懈 任劳任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虽然自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威。(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B.母亲是个好劳动。(爱好劳动)
C.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D.有人揶揄她:“可不是,都说阿莉是你的冰棍调养出来的呢!”(嘲笑)
4、下面画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的同桌讲故事总是有声有色。她一开口,周围就聚集了好多人。
B.今后小时工不仅名正言顺,还能和全日制职工一样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但同时又不失其灵活性。
C.他作为劳动委员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却在一旁任劳任怨。
D.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5、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2分)
身为珠宝商的父亲把9岁的李昌镐送到举目无亲的汉城去学围棋。是因为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当然不是。因为他知道____让儿子从小意识到自己必须自强自立,____能够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他让儿子受磨炼,____体现了他对儿子的爱,这是金钱所不能比拟的。
A.只要 就 这才   B.只有 才 就更   C.不但 而且 还   D.不是 而是 也
6、选出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回忆我的母亲》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母亲的一生,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先具体记叙和描写,最后概括叙述和抒情。
B.《小巷深处》以我的感情发展变化为主线,以感情构建文章的框架,许多细小的生活情景和事件由感情的脉络联系起来,融为一体。
C.《我的老师》以时间为序,以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帮助,以及对自己的影响为线索组织材料,结构严谨而又自然。
D.《“两弹”元勋邓稼先》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叙述过程,表现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
7.指出下列各句对人物描写的方式。(4分)
⑴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侯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 )
⑵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 )
⑶忽然,有人拉着我的手,然后把我紧紧搂在怀里。( )
⑷我想只有等老师来,我才能从树上下来,否则别无办法。( )
8、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①如果把原子弹比作一条龙,那么,搞原子弹的理论设计的先行工作就是“龙头”。( )
②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
③ 我依稀看到了村边那长长的路,路边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     )
4 周围死一般的沉寂。树叶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     )
9、修改下列病句。(4分)
(1)这是一段难忘的我们在山上度过的时光。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出自一位青年作家之手。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新型的自行车最高时速可达七十公里以上。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年,我们的李老师又光荣地被评为“市先进班主任”的称号。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仿写句子。(2分)
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看课外书、电视等,大家一定也了解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能通过下面文字的描述写出他们的名字吗?(4分)
(1)被压在石头下面的“齐天大圣”是:____________
(2)力大无穷,“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是:____________
(3)《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人物是:____________
(4)《红楼梦》中喜爱读书、做诗、葬花的人物是:____________
二、拓展创新(10分)
12、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要求:①不改变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4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能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明天晚上去她家找她行不行。”
A. 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
小王说:
B. 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小王说:
13、 下列一些流行的“广告用语”,巧用成语谐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广告效果。请分别把它们还原成正确的成语。(6分)
咳不容缓(药品)—— 骑乐无穷(山地车)——
鳖来无恙(补品)—— 默默无蚊(驱蚊器)——
一明惊人(灯具)—— 无可替带(透明胶带)——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文问题 (满分60分)
(一)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完成1——6题。(12分)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2分)
调味( ) 妯娌( )
和睦( ) 节省(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
②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
3.“母亲这样整日地劳碌着”。这句话中的“劳碌”一词能不能换成“劳累”?试比较一下两个词的区别。(2分)
4.文中的母亲具有许多优秀品质,请用几个词语加以概括。(2分)
5.人们常用“心灵手巧”来赞美一个人心思灵敏手艺高。请从上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母亲“手巧”的具体事例。(2分)
6.写一句赞颂母亲的话,用上一种修辞手法。(2分)
(二)阅读《小苍深处》(节选),完成1——8题。(13分)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待些时间。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以往的自己,忘掉了烈日、冰棍、瞎眼母亲带来的烦恼和卑微,也忘掉了临行前的那一点点不安。谁都不知道我是谁,谁都以为我也同她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母亲果然遵守诺言。每月由一位早年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我开始淡忘了家门前圆润光洁的石凳,那门上锈迹斑驳的门锁,甚至淡忘了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勤的招咱声。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
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
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五十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聚会把她请来,你优秀的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
“哦……这?”这迟疑了瞬间,“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
请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那刻,我惊异于自己说假话如同说真话一样。
送老婆婆出门时,我感激地对她说:“您这三年来为我操了心,让您受累了。”
“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我点了点头。
“造孽!”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
“怎么回事?”我突然有点紧张。
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三年,我哪能每个月回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
,她的手是那么 ,她的眼睛是那么 ,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 ,又仿佛在等候。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1.根据对课文中母亲形象的理解,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四个“ ”处,正确的顺序是: 、 、 、 。(只填序号)(2分)
A.黯淡 B.憧憬 C.黝黑 D.粗糙
2.画出下面文字中的三个同义词。(2分)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3.文中形容母亲行走艰难的一个词语是:“ 。”(1分)
4.文中的“我”为什么有一段时间“开始回避”同学,“厌恶我的家”?(2分)
5.“我”最后为什么又悔悟流泪?(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6.上文通过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深沉而无私的母爱?(2分)
7.最后一段写道:“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三)阅读《我的老师》(节选),完成1——5题。(12分)
①春天到了,莎利文老师搀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我们坐在河边的草地上,在大自然中很自然地开始了我的启蒙课程的学习。我懂得了阳光和雨露能使植物生长,鸟儿会为自己筑巢,松鼠、鹿、狮子等动物会为自己觅食做窝。随着知识的增长,我感到周围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东西给我带来了兴奋和愉快。莎利文老师教我从森林中散发的芳香,从青草丛的叶片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她还向我描绘地球的形状。她从一开始就这样使我胸怀大自然,使得大自然成为我思想的一部分。
②但是,也就在这时候,我体会到大自然对人并不总是善的、美的。早晨出门时天气很好,但很热。因为走的路程较长,我们坐在树阴下休息过两三次,最后一次是在离家不远的一棵果树下。果树给我们提供了一块凉爽的遮阴地。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容易地爬到树上去了。我一直往上爬,在树枝丛中找到一块能坐的地方,莎利文老师建议,我们就在树阴下吃午饭,叫我等她拿来午饭后,再从树上下来。
③突然间天气起了变化,太阳一下子没有了。我知道天空已是乌云密布,因为我已感觉不到阳光照射的热量,还闻到一股从大地散发出来的奇异的味道,我意识到这是雷雨的预兆。离开了老师,我一个人高高地坐在树枝上,感到非常害怕,感到非常孤单。周围是无垠的空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坐在树枝上静静地等待着,我想只有等老师来,我才能从树上下来,否则别无办法。
④周围死一般的沉寂。树叶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只好仍留在树上。我感到一阵的轰鸣声,似乎有什么重物掉下来,我坐在树枝摇晃得更厉害了。我想树和我会一起倒下来。正巧这时,老师来了,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我紧紧搂住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脚又重新踏在坚实的土地上了。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
1.写出上文的有关记叙要素。(4分)
①时间: ②地点:
③人物: ④事件:
2.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个盲哑人,莎利文老师怎样教她去感受外界?(2分)
3.文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作者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收获。请把这两句话抄在下面。(2分)


4.画出对大雨将来临时的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5.莎利文老师具有许多优秀品质,结合上文内容加以概括。(至少说出三点)(2分)
提示:
(四)、比较阅读(8分)
(甲)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着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乙)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他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哪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待。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1.从表达方式看,甲文重在 ;乙文重在 。(2分)
2.甲文对母亲高度评价的句子是: ;
乙文中表现被母亲无私而深沉的爱感动而悔悟的句子是:
。(2分)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内容。
甲:
乙: (2分)
4.甲文中划线的句子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 的决心;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对“我”的 的描写,表现了“我” 。(2分)
(五)、课外语段阅读(15分)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60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他,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学到滇东南就读。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的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很多年的话:“○a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去?”他就抬高本来已很洪亮的声音:“秀才搬家——( )。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望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就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象辛苦了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在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的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的跟在后面,看看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的身子,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b 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进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
○c 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随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佚名《父亲挑书》)
1.“父亲挑书”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 ;第④段括号中应填的歇后语的后半部分是: 。(2分)
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②段中“样子潇洒得要命”并不是赞美“我”潇洒的样子,而是为了衬托父亲挑书的艰辛。
B.③段中“不言而喻”的意思是: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C.⑤段中的“蹒跚”和“踉跄”的含义完全相同。
D.⑥段中的破折号与⑧段中的两个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不一样。
3.对文中划线句子○a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做人不能虚浮,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
B.做人要有良心,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去报效家乡父老。
C.做人不能随波逐流,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作敢为。
D.做人要图实惠,不虚荣,这样才会有收获。
4.对选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全文采用的顺序是顺叙,其中第③段是插叙。
B.文章在刻画父亲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
C.文章以记叙为主,兼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D.全文首尾呼应,详略得当,详写父亲挑书出发,略写父亲路上挑书。
5.划线的○b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2分)
6.划线的○c句是一个比喻句,试指出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2分)
7.对文中的父亲,你是怎样评价的?(3分)